博客评论使用方式介绍
2010-03-24 22:44 by 老赵, 6868 visits新博客终于上线了,与旧博客不同的是,我在评论方面花了许多精力,希望可以提供一个优秀的评论方法。我对优秀的定义是“格式丰富,使用简单”,再加上由于是技术博客,因此对于代码片段也要有较好的支持。最终,我选择使用Markdown作为评论的输入标记。Markdown是一个轻量的标记规则,但对于评论应用来说也已经足够丰富了。Markdown的运用非常广泛,例如著名的编程网站Stack Overflow也使用了这种标记语言。事实上,我这篇评论使用方式的介绍也有相当部分是翻译自Stack Overflow编辑器的帮助,自然还有部分自定义的内容(主要是对于代码片段的支持)。
本文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:
我建议您在查阅这份文档时,可以将示例片段粘贴至评论框中查看实时预览效果。我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各自实现了一套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,并且尽力保证预览和最终发布的效果完全一致,希望可以令您满意。
标题及分割符
在评论中支持3级标题(即<h1>、<h2>和<h3>),例如您只需要(尾部的井号可以省略):
# 一级标题 # ## 二级标题 ## ### 三级标题 ###
而前两级标题也可以使用在文字下方使用连续的“=”与“-”:
一级标题 ==== 二级标题 -----
分割符(<hr />)形式比较多样,以下几种方式都可以:
Rule #1 - - - Rule #2 **** Rule #3 ___
换行及分段
使用Markdown编辑正文非常容易,只需要像输入普通文本那样即可。值得注意的是,Markdown中的换行只会成为一个空格,而只有连续两个及以上的换行才会出现新的段落(即出现<p>标签):
单个换行 只能形成空格。 两个及以上的换行才是分段。
如果您需要换行而不是分段,则可以输入<br/>进行分行:
这样便可以<br /> 进行换行。
斜体及加粗
如果您需要斜体字(Italics),则可以使用下划线(即“_”)或是星号(即“*”)置于斜体内容的左右:
这是_斜体_,或者*这样也可以*
对于粗体,则可以使用连续两个下划线或是星号置于斜体内容左右:
这是__粗体__,或者**这样也可以**
当然,您也可以同时使用粗体或斜体,例如:
_**这样**_,或是__*这样*__,也可以___这样___及***这样***等等
当然您也可以发现,中文的斜体字非常难看,因此我不建议您使用中文的斜体。置于加粗,虽然不是很合适(因为其实中文也没有粗体),但个人认为问题不大。
列表
列表分两种:有序列表及无序列表。对于无序列表,只需要在文字前面加上星号(即“*”,也可以使用“-”或“+”)及空格即可:
* Item A * Item B * Item C
对于有序列表,则使用数字(不代表最终的编号)和点再加上一个空格:
1. Item A 2. Item B 3. Item C
自然,列表之间可以进行嵌套,其中的级别按照实际的缩进位置确定:
* Item A * Item B 1. Item 1 2. Item 2 * Item P * Item Q 3. Item 3 * Item C
链接
在评论的标记中,即使出现了URL形式的文字,也不会自动生成链接(主要是由于很难精确识别),如果您需要生成链接,可以使用左右尖括号(即“<”和“>”)来包含链接内容:
这不会有链接:http://zhaojie.me/ 这便会加上链接:<http://zhaojie.me/>
此外,以下的几种方式都会生成链接:
可以使用内联的方式添加链接:[老赵](http://zhaojie.me/)。 也可以使用在内容尾部添加引用的方式添加链接:[老赵][1]. 在添加引用时,可以指定一个可读性强的名字:[老赵][zhaojie]. [1]: http://zhaojie.me/ [zhaojie]: http://zhaojie.me/
显然,使用引用的方式建立链接,可以更好的标记的可读性,此外链接的复用性也会更好一些。值得一提的是,引用的名称是不区分大小写的,这意味着[ZHAOJIE]和[zhaojie]是等价的。此外,由于链接有title属性,我们指定了这个属性之后,便可以在鼠标悬停在链接上时获得文字提示:
可以使用内联的方式添加链接:[老赵](http://zhaojie.me/ "赵劼")。 也可以使用在内容尾部添加引用的方式添加链接:[老赵][1]. 在添加引用时,可以指定一个可读性强的名字:[老赵][zhaojie]. [1]: http://zhaojie.me/ (洋名Jeffrey Zhao) [zhaojie]: http://zhaojie.me/ (洋名Jeffrey Zhao)
当然,如果您愿意的话,也可以直接内嵌HTML的<a>标记:
<a href="http://zhaojie.me" title="赵劼">老赵</a>
图片
图片和链接的标记比较类似,不过之前需要加上感叹号:
![谷歌的波斯新年LOGO](http://www.google.com/logos/persiannewyear10-hp.gif) ![谷歌的韦瓦尔第LOGO][google-vivaldi] ![Google Hungarian National LOGO][google-national] [google-vivaldi]: http://www.google.com/logos/vivaldi10-hp.gif [google-national]: http://www.google.com/logos/hungariannational10-hp.gif "谷歌的匈牙利国庆节LOGO"
方括号内部是图片的alt属性的值,当图片加载失败后便会显示这个文字。图片也可以使用引用的方式进行。而在引用中,URL后的字符串是图片的title属性,即鼠标悬停在图片上方时显示的提示文字。
如果您需要的话,也可以直接使用<img>标记来插入图片——假如您需要指定图片的显示尺寸,也必须使用这种方式:
<img src="http://example.com/sample.png" width="100" />
块状引用
在评论时,我们可能需要引用别人的一段话(如进行有针对性地回复或评论),此时便可以使用块状引用。添加块状引用,只需要在文字前增加一个右尖括号(即“>”)和空格即可:
> 空行中的右尖括号可以省略 > > 但是为了增强可读性,建议保留。
块状引用间也可以进行嵌套:
> 一级嵌套 > > 嵌套中的嵌套 > > > 嵌套任意级都可,但会变得很不好看,建议保留**一至二层**即可
在块状引用中,您可以使用各种其他标记,包括链接、列表、甚至代码片断。
代码片段
如果我们需要在正文的文字中内联一些代码片段或是关键字,那么便可以使用backtick字符(即“`”,也就是键盘左上角的那个键,数字1的左边)在评论中生成一个<code>标签:
Press the `<Tab>` key, then type a `$`.
值得注意的是,在内联的代码片断中,所有的尖括号等特殊字符都会被原原本本地显示出来。
在需要插入独立的代码片断时,您也可以通过在行首添加tab或是4个空格的方式来粘贴代码:
public string RemoveTags(string html) { return Regex.Replace(html, @"<[^>]*>", ""); }
不过上面这段代码是没有着色效果的,如果要添加着色,则可以在第一行添加配置信息:
[config] brush:csharp; first-line:10; highlight:[11,12] public string RemoveTags(string html) { return Regex.Replace(html, @"<[^>]*>", ""); }
第一行[config]代码仅仅是告诉着色器应该如何处理代码,在实际显示时会被省略。在这里我使用的是Syntax Highlighter客户端着色插件,因此可以使用它的各种配置,如起始行数(first-line)及高亮行号(highlight)等等。关于brush的种类,我支持Syntax Highlighter官方提供的各种语言。我以后也会提供更多着色支持,并为粘贴代码片段提供必要的辅助功能。
您也可以在块状引用内部添加代码:
> [config] brush:csharp; first-line:10; highlight:[11,12] > public string RemoveTags(string html) > { > return Regex.Replace(html, @"<[^>]*>", ""); > }
不过,由于样式有问题,在块状引用中的代码片段就不作着色处理了(您可以在即时预览里进行实验)。等有更好的着色方案时我会对此进行改进。
HTML标记
在评论中您也可以直接插入HTML标记,例如您如果要添加删除线:
今天天气不错,挺风和日丽的,<strike>我们下午没有课,这的确挺爽的</strike>。
不过为了避免XSS,评论中只支持部分HTML标记:<a>、<b>、<blockquote>、<code>、<del>、<dd>、<dl>、<dt>、<em>、<h1>、<h2>、<h3>、<i>、<img>、<kbd>、<li>、<ol>、<p>、<pre>、<s>、<sup>、<sub>、<strong>、<strike>、<ul>、<br/>、<hr/>。此外,对于<a>标记只支持src和title属性,而<img>标记只支持src、title、alt、width和height属性,且width和height必须小于1000。
补充
有关更多信息,您可以参考官方的Markdown语法规则。在使用时,您也可以在检查评论的实时预览效果以后再点击提交。如果您的格式较为混乱,我也可能会动手对格式进行一些修改。
祝评论愉快!
看到很多wiki系统使用这种方式,今天才叫Markdown。